欢迎访问湖北经济学院自考本科招生网!
  • 国家院校代码:11600
  • 湖北招生代码:C128
  • 学校招生热线:027-87995755
报考指南
您的位置:首页 > 报考指南 >
中国文化概论 重点复习知识点(二)
发表于:2025-04-28 点击量:0

1. 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 文明的同步,

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 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2.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 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 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3. 元明清时,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4. 《尚书》中的《禹贡》篇中,以山川为标志,

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5. 源于齐鲁——儒家文化,源于三晋——法家文化,源于南楚——道家及楚辞文学, 后来汇集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骨干。

6. 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观念。

7. 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8.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a土地的过当开垦b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9. 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 为中心;北宋的运河以开封 为中心,

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 及惠民河 ,与汴水 共称“通漕四渠”。

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达杭州,基本是南北方向。

10.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

原始农业 的出现、陶器 的制造、磨光石器 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 出现、氏族制度 的形成等。

1. 农业、制陶 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

2. “三皇五帝”中,“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 《史记》记载,尧舜时代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4. 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夏尚忠。

5. 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商朝“事鬼”,巫师在商朝政治中占有崇高地位。

6. 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 、天地神祗 和祖先神 三大分野。

7.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

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

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

8. 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

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 ,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

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 。 ——这是百家争鸣的背景。

9.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孔子也很看重“礼”;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

《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10. 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

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道法自然”;

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1.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2.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思想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3.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4.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5.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

广义的西域还 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6. 秦朝开始实施郡县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7.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 ,皇帝之下所谓“三公” ,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 ,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

8. “三老一职” 是从民间推举出来的,没有行政职务,也没有俸禄,但位在啬夫之上, 而且可以直接上书皇帝。

9. 两汉 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 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选官科目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 文学三科最显著。

10. 后世王朝用人权在中央,两汉则是中央地方并行,这就是征辟的内容。

公府的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主要的入仕途径。

1. 重农主义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

2. 武帝整治商贾先是行“筭suàn缗mín”法,强迫他们自报家产,按财产的多少抽取金额,继而实施“告缗”法,鼓励告发之风,中等财产以上的富家几乎皆遭告发。

3. 公元134年,汉武帝 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乐府采诗 ”制度的实施,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表现。

4. 武帝的政治,他的曾孙宣帝说得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实际是内法外儒,“王道”对付好人,“霸道”对付坏人。

5. 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 士族阶层 的养成。

6.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7.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8. 西晋时期,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

9. 内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谓“五胡”之说,即匈奴、鲜卑、羯、氐、羌 。

[羯jié :我国古代民族,是匈奴的一个别支,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东晋时曾在黄河流域建立过后赵国]

10.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 ,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bì,玄学之风在稍后的嵇康、阮籍那里有了新的含义。

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1. 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于中国。

2. 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

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

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

3.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成北朝的“偏于(传)教”的倾向大相异趣。

4. 佛教与中国固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的矛盾与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 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神灭论的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

5. 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6. 中国佛教的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 ,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

7. 茶叶在唐代就成为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在内全社会的日常消费。

8. 到宋代,景德镇已经成为天下瓷都。

9. 纸币“交子”在昆宋时期流通起来。

10. 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兴旺起来,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1. 让中国人自豪的四大发明,除造纸术外,火药、指南针及活字印刷都是在唐宋之际发明或广泛应用的。

2. 晚唐文学家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述了各种农具,“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的《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耒耜 lěisì 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也用做农具的统称]

3. 韩愈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揭出了“道统”,并认为这个“道统”至孟子而失传,由他加以继承光大。

4. 白居易代表的是诗歌创作向传统的回归倾向,他所领导的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的 “新乐府运动”,实际有意恢复着《诗经》、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5. 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

6. 理学 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

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有朱熹、陆象山。

[理学——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

7.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

8. 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 ,是主人,二等人是色目人 ,

三等人是汉人 ,四等人是南人 。

9. 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到达泉州,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除了传教士,还有来自威尼斯的商人 ,最著名的是马可波罗 ,被任命为扬州官员 ,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10. 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教士,明朝以利马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

1. 明朝——朱元璋实行特务制 ,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

2. 元朝杂剧剧本的创作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

3. 王学由明代王阳明所开创。理学在南宋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前者重理,后者重心。

4. 明朝代表作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号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朱载堉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

5. “清朝三先生”是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文字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

6. 清朝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因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7. 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

8. 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

9. 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

10.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

1. 我国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 ”,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 ”,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shǔ子等。

2. 二十四节气 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3. 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4. 历代的农书有:

汉崔实《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5. 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哪些?

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③“荒政”思想。

6. 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模式 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 。

7. 市商贸易的方式 有三种:农商经营、行商经营、坐商经营 。

8. 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伏羲发明了渔网;我国手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鲁班传说。

9. 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 和仪式 。

10. 饮食文化观念包括以下几点: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1. 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服饰的:环境 标志、性别 标志、体型 标志、年龄 标志。

2. 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 标志、阶层标志、礼仪 标志、政治 含义、职业 标志和审美 标志等。

3.        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 和丧礼。

4. 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服”,指——斩缞cuī、齐缞cuī 、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 缞 cuī:形声,从糸( mì),衰声。本义:古代丧服,用麻布制成,披在胸前。亦作“衰”。

如:缞斩(下边缘不缉缝的丧服。同斩衰);缞墨(将丧服染成黑色)

緦 sī:细的麻布。缌麻服(古代一种丧服,死者远亲穿用)

5. 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有:交通设施 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 的习俗传承。

6. 交通行旅行业的的习俗传承有:

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

7. 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8. 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9. 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字辈谱、家谱、家风、人生礼仪。

10. 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称家庭共同体,其文化功能有: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

1. 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有:

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 、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 、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

2. 中国传统算学 的特点:

a首先是其应用性,b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数法,c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

3. 中医“四诊”技术即——望、闻、问、切。

4. 医药学专著有: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

皇甫谧mì的《针炙甲乙经》,是我国针炙学的第一部专著。

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代表了当时方剂的盛况。

在宋代成书的《洗冤录》则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5. 在西汉 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6.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是南朝 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以后明代大医学家 李时珍完成伟大著作《本草纲目》。

7.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8. 宗法制的特点在于,a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

b另一方面又用自然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

9. 宗族祭祀 与军事征伐 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君王 就是这两大国家职能的体现者。

10. 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

1. 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绝对君权下的“家天下”政权模式,使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家国同构”的格局。

2.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

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九品中正制”。

3. 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向科举取士的方向发展,人们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4. 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5. 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唐律疏议》是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

公元654年唐高宗颁行的《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6. 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分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

7. 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

其表现有:传统礼俗的等差性、调和性、规范性 。

8. 礼仪原则是礼制的核心,它强调的是特定的家族社会的伦理情感。

五伦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9. 古代国家五礼即:吉、凶、宾、军、嘉;

《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10. 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程序规范与对个体社会属性进行确认的标志。

湖北经济学院自考

求学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