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经济学院自考本科招生网!
  • 国家院校代码:11600
  • 湖北招生代码:C128
  • 学校招生热线:027-87995755
报考指南
您的位置:首页 > 报考指南 >
中国文化概论 重点复习知识点(三)
发表于:2025-04-28 点击量:0

1.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

2.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

其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4. 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

明确指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 代的张载 。

5. “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6. “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从孔子开始,人们就把“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来说明。

《尚书·说命上》提出了“知易行难”; 荀子有“知轻行重”说;

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7. 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通过道德实践,使道德修养“达到博厚高明、悠久无疆”的境界。

8. 中国古代的宗教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9. 道教的信仰特征是:

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 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

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级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10. 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 著有《抱朴子·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

《神仙服食药方》,都是药物学的宝贵参考资料。

1.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

佛教由公王子悉达多·乔答摩 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

“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实现成佛为最终目的。

2. 从魏晋开始,佛教的主流是宣传以“空”为中心的般若学。

3. 禅宗以性净自悟 为宗旨,自悟渊源于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此说是儒、佛两家学说长处的综合。

4. 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 的渗透。

5. 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

先秦儒家的“天命观”具有宗教色彩;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

[谶chèn: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6. 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表现在:

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

宋明理学摄取的佛教思想,主要是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

是“存天理,灭人欲 ”。

7.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 ,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孟子的“四母德”: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1.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

2.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在孟子的四母德的基础上增加了“信”,形成了五母德。

3.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 。

4.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众多。

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 ”一词来表示的。

5.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有: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6. 《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

7.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

1. 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存305篇,共分风、雅 、颂 三部分, 体现出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

《诗经》所创造的赋、比、兴 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审美体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

2.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后世又称楚辞为“骚体诗”。

3. 汉赋和汉乐府民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样式;

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

词的前身是唐代民间配乐歌唱的曲子词;

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两朝,中国戏曲的发展高潮迭起,成果辉煌,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戏曲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其表演方式的程式化,表演方式的程式化首先表现为角色的模式化。

4.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民族性、民俗性 和地域性 。

5. 三国东吴的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 ”的美誉。

唐代中国画的代表作有:吴道子《天王送子图》、阎立本《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张萱的《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周昉fǎng的《簪花仕女图》,

王维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艺术追求。

[虢 guó:周朝国名。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县东,后来迁到河南陕县东南。东虢在今河南郑州西北。]

1.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 代风俗画的代表作。

2. 中国画的特点:

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②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3. 建筑的特点:

① 以木结构 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 的最大特点。

② 左右对称 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 的显著特点。

③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 ,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4. 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有: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 等。

5. 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有: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

6. 我国的五大语系是:

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7. 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

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 赣gàn 江,水名,在江西。江西的别称。 〈古〉又同‘贡’gòng]

1. 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 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 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 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 现在称为“普通话”。

3. 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称为域外方言。

日本文字是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4. 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

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5. 古人对汉字起源的神化传说有:文字神赐说 和圣人造字说 。

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

6. 仓颉是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

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

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

[籀 zhòu: 读书:讽诵。指籀文。]

(1) 汉字的一种文体。一名大篆.

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亦曰大篆。——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籀,史籀,周太史造大篆。——《玉篇》

仇校篆籀,篇章毕觌。——晋· 左思《魏都赋》

(2) 又如:籀文(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籀篆(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

1. 清代康熙皇帝钦敕chì编纂zuan3 《康熙字典》,成为古代汉字正字的总结之作 。

[勅 chì,皇帝的诏令]

2. 六书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

3. 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 编《千字文》,元朝初年王应麟 编写了《三字经》。

4. 汉字的修辞格有: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 等。

5. 汉字艺术主要包括书法艺术 和玺 xǐ 印艺术 ,是一种由线条构成的形体艺术 。

6.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 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7. 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8. 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两方面的事情:

一是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以利马窦的工作最有影响;

二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9. 陈独秀的“七期”之说,从器物(物质)层面 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精神(价值观念)层面 的文化变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和五四运动 构成变迁的”三大阶段 ” 。

1. 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

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 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

2. 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 与科举制度 对

西方的议院制、考试制 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现代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

3.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被誉为“欧洲孔子”的法国伏尔泰 等人;

除了儒家思想外,墨子的“非攻”、“兼爱 ”等思想,老庄“柔弱胜刚强 ”的学说深受德国社会哲学戏剧家莱布尼茨的特别关注。

4. 西方近代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和外在征服型 的主体性观念。

5. 从世界思想、世界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文化思想主流中贯穿的这种超越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的互主体性观念,代表了一种迥然不同于西方近现代思想的新型的主体性观念和价值观念。

6. 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是这样三种思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综合创新论 ”、

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 ”与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 ”。

湖北经济学院自考

求学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