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经济学院自考本科招生网!
  • 国家院校代码:11600
  • 湖北招生代码:C128
  • 学校招生热线:027-87995755
报考指南
您的位置:首页 > 报考指南 >
中国文化概论 重点复习知识点(一)
发表于:2025-04-25 点击量:0

一.名词解释知识点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  部文化遗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1.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3.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        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4.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5.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6.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7.    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8.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1.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国王→诸侯→大夫→士→庶人

2.    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3.    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4.    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5.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6.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 文化的界定。

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

2.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 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

5. 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 文化的历史传播:

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 文化是一个历史 概念。

8.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 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普遍性、可变性 。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 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 教材对文化分科采用四分法:

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 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 文化、语言文字 文化。

2. 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3. 陕西关中地区 是“四塞之地”,——

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 ]!

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 古代王朝长期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4. 山西高原 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

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5.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a、首先是众多的河流 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b、其次是地理通道众多 。

6. 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 ,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① 从公元前 3000年到公元前 1100年,属于温暖 期。

② 从公元前 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 期。

③ 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 期。

④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

7.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 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8. 中华祖先在创造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的特点。

9. 到西周 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10. 从地理 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湖北经学院自考

求学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