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二、研究的基本过程
1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观察和实验——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推断——检查和验证
2六个研究过程的步骤:(西拉杰、华莱士)
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理论和模式——形成假设——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实地观察和实验——说明研究结果。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案例研究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
2观察法: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按观察情景的差异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3心理测验法:应注意测验的信度(07名)和效度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测验的效度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一、认知差异与管理
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2)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他人、人际关系、角色、因果关系的知觉。
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2)影响知觉的因素:
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
Y理论的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方式;
A人并非生来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从事工作如休息一样自然;
B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窍不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
C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结合的,只要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能够相统一的;
D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E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做是一种大的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F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
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A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工作;B重视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C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D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E“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信任代替监,“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
2)归因理论:(美)海德。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归因论的依据: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力,促进坚持努力的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归因论的应用: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总之,运用归因论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作用更为显著。
二、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1、价值观与管理
1)价值观: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2)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取决于世界观。受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舆论,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英雄人物的观点与行动影响。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
4)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A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B管理者在了解每个员工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就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C价值观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
D价值观还可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
2、态度差异与管理
1)态度: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态度构成因素:认知;情感;意向。(多)
3)态度的特性:社会性;针对性;协调性;稳定性;两极性;间接性。(多)
3、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1)组织认同感包括三部分:A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B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C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2)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论)
A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 B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C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 D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E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三、个性差异与管理
1、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1)个性: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2)个性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3)个性的结构: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
A个性倾向特征: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倾向特征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B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2、气质及其差异与类型
1)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单)
2)气质类型:(单、多)
A多血质(活泼型):行为精力充足、反应灵活、行为外倾明显及易改造。
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善于管理夕阳企业。 B胆汁质(兴奋型):精力充足,胆量大、情绪抑制较难,对兴奋性行为难改造。适合从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C粘液质(安静型):沉着平稳、行为迟缓、不灵活、内倾性,对兴奋性行为易改造。适合从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等,善于管理顺境企业。
D抑郁质(抑制型):感受性强、敏感多疑、精力不足,细心谨慎、行为改造难。
适合从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
3、能力及其差异与类型
1)能力: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分类:按其适应性,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三类。一般是用工作绩效来衡量能力的强弱。 智力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是人的最基本的或最一般的能力。
6、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1)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自我意识、气质、性格、情感特征方面; 2)个性差异与健康;3)个性差异与管理:知人善任、配合合理的领导结构、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控制文化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05简)
内因控制论者更喜欢利用取得工作成就的工作场所。他们充满自信,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信绩效靠的是自己的技能而不是运气。表现积极、出色。他们会在做决定前尽可能收集相关信息。在工作中遇到疑问时更快更主动地采取行动。
外因控制论者更容易失去自信、沮丧,对同事产生敌对情绪,特别是对上级,因为上级经常给他们工作压力。